玻璃钢脱硫塔是工业废气(尤其是含硫废气)脱硫处理的常用设备,其核心利用碱性吸收液与废气中的二氧化硫(SO₂)发生化学反应,实现脱硫净化。由于玻璃钢材质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、重量轻、成本低等特点,特别适合处理含酸雾、硫化物的废气。以下是其处理工厂废气的详细流程说明:
一、预处理阶段:优化废气条件
工厂废气(如锅炉、窑炉排放的烟气)首先需经过预处理,目的是去除干扰脱硫的杂质并调整废气状态,为后续脱硫创造最佳条件。
除尘:废气中常含粉尘(如煤灰、颗粒物),若直接进入脱硫塔会堵塞喷淋系统或降低吸收效率。通常通过旋风除尘器、布袋除尘器或电除尘器去除大颗粒粉尘(效率可达 90% 以上)。
降温:高温废气(如锅炉烟气温度可达 150-200℃)会加速吸收液蒸发,降低脱硫效率。需通过降温塔(喷淋冷水或空气换热)将废气温度降至 50-60℃(接近吸收液的最佳反应温度)。

二、废气进入脱硫塔:核心脱硫反应
预处理后的废气通过管道输送至玻璃钢脱硫塔底部,进入塔内核心反应区,此阶段是脱硫的关键环节,通过 “气液逆向接触” 实现 SO₂的高效脱除。
吸收液喷淋与气液接触
塔体中上部设有多层喷淋系统(通常 2-4 层),循环泵将塔底循环池中的碱性吸收液(如石灰乳 Ca (OH)₂、氢氧化钠 NaOH 溶液或氨水 NH₃・H₂O)加压后输送至喷淋层,通过雾化喷嘴(如螺旋喷嘴)将吸收液分散成细小液滴,自上而下喷洒。
同时,塔内填充 “填料层”(如聚丙烯鲍尔环、阶梯环),其作用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:上升的废气与下降的吸收液在填料表面形成液膜,通过 “逆流接触”(废气向上、吸收液向下)极大提升接触效率,使 SO₂与吸收液充分反应。
三、化学反应:SO₂的脱除原理
吸收液中的碱性物质与废气中的 SO₂发生中和反应,具体反应因吸收液类型不同略有差异,以常用的石灰乳(Ca (OH)₂)为例:
第一步:SO₂溶于水生成亚硫酸(H₂SO₃):
SO₂ + H₂O → H₂SO₃
第二步:亚硫酸与石灰乳反应生成亚硫酸钙(CaSO₃):
H₂SO₃ + Ca(OH)₂ → CaSO₃↓ + 2H₂O
(可选)氧化反应:若需提高脱硫效率,可向吸收液中通入空气,将亚硫酸钙进一步氧化为更稳定的硫酸钙(石膏):
2CaSO₃ + O₂ + 2H₂O → 2CaSO₄・2H₂O(石膏)

四、除雾净化:去除残留液滴
脱硫后的废气中会携带大量吸收液液滴(含未反应的吸收剂或反应产物),若直接排放会造成 “白烟”(液滴逃逸)和吸收剂浪费。
废气上升至塔顶部的 “除雾段”,通过折流板除雾器或屋脊式除雾器,利用气流撞击、离心分离作用将液滴(粒径≥10μm)拦截下来,回流至塔底循环池(除雾效率可达 99% 以上)。
五、洁净废气排放
经除雾后的废气已脱除 90% 以上的 SO₂(达标浓度通常≤50mg/m³,符合国家排放标准),通过塔顶的排气口,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经烟囱高空排放至大气中。

六、吸收液循环与副产物处理
脱硫塔底部的吸收液(含反应产物,如亚硫酸钙、硫酸钙)通过管道回流至循环池,形成 “吸收液循环系统”,核心是维持吸收液的碱性浓度并处理反应产物:
循环利用:循环泵将循环池中的吸收液再次输送至喷淋层,重复参与脱硫反应(可循环 5-10 次),降低吸收剂消耗。
补充新液:随着反应进行,吸收液中的碱性物质(如 Ca (OH)₂)不断消耗,需定期向循环池补充新鲜的碱性吸收液(如石灰乳),维持 pH 在 8-9(最佳反应碱性环境)。
副产物处理:循环池中积累的反应产物(如亚硫酸钙、石膏)需定期排出,通过脱水机(如板框压滤机)脱水后,可作为建筑材料(石膏)或填埋处理,实现资源化利用。
总结流程
工厂废气→预处理(除尘、降温)→进入脱硫塔底部→布风均匀化→与喷淋的碱性吸收液在填料层逆向反应(脱除 SO₂)→除雾段去除液滴→洁净废气排放→吸收液循环(补充新液 + 副产物处理)。
该流程通过高效的气液接触和化学反应,实现了含硫废气的低成本、高效率净化,是工业脱硫的主流技术之一。
布风均匀化
废气从塔底进入后,先经过 “气流分布板”(多孔板或导流叶片),使废气在塔内均匀分布,避免局部气流过强导致吸收液无法充分接触,确保后续反应更彻底。